近年来,常州市天宁区积极探索基层法治建设新路径,四向发力全面推动全区法治社会建设迈向新高度,致力于构建更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在机制上发力,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区级“1+N”服务模式。1即天宁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N即区级非诉讼服务中心、区法律援助中心、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融为一体。2024年1-10月,已接待法律咨询3349余人次,接听12348热线电话547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92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全力推进区、镇(街道)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组建天宁区专职(专家)调解团,不断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10月,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237件。
二是在实事上发力,激发基层共治共享活力。始终保持“依法治理”的思维,将民主协商与法治保障紧密结合。针对老旧小区电动车停车难、充电难、基础设施老旧等“关键小事”,通过强化民主协商议事的法治保障功能,倡导“一事一议”和“个案化解”,将解决方案固化为居民公约的细则,并采用红黑榜等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工作闭环。组织村(社区)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实地调研、民主协商,成功在小区内增设多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有效解决了1000余辆电动车的充电难题,消除了电动车上楼、堵塞消防通道及“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为老旧小区整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在源头上发力,切实筑牢安全防护屏障。天宁区以法治为依托,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再提升。积极联合有关部门以消防安全演练、普法宣讲等形式开展119消防安全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成立工作专班,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成立“法治网格组”,加大巡察力度,对楼道、沿街商户等区域进行逐一检查,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城管队员、社区民警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实体化多部门联合联勤模式,实现了社区联勤联动联处、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有效解决安全、社容等社区治理问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是在阵地上发力,发展特色法治文化品牌。天宁区在法治建设中注重多管齐下,通过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发布法律咨询与案例分析、打造法治宣传主阵地等方式,不断拓展法治建设的辐射半径。将普法内容纳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菜单”,让法律知识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在“法润民生”微信群、“法治天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法律咨询与案例分析,让法律知识走进居民心中;在各(村)社区内设置法治图书角、援法议事室、小区调解室等具有特色的社区法治文化品牌,实行“1+1+1”挂钩服务模式,即1名律师(或法律服务工作者)和1名村(社区)干部挂钩服务1个村,实现对全区124个村(社区)法律服务网络的全覆盖。2024年1-10月,累计接待群众咨询5000多人次,开展驻村法律服务600余次,开展驻村法治讲座400余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