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处理无机非金属垃圾5186.42吨——其中就地资源化利用4154.27吨、就近资源化利用1032.15吨,资源利用率达100%,累计减少碳排放量1625吨,成功实现建筑垃圾“零外运”。这是11月28日江苏理工学院武进绿建区协同创新园在建工地引入可移动分布式资源收集利用系统7个月后交出的“亮丽成绩”。对建筑垃圾进行现场收集、现场处理、现场资源化利用,在全国还是首次。
当天,江苏理工学院武进绿建区协同创新园新建工程工地,清运工孙友将一车混凝土垃圾推送到工地的建筑垃圾分布式资源化系统,经系统自动识别,垃圾中的钢筋被分拣装入专用料仓,其余部分则被搅碎用于施工再利用。当天,该系统处理垃圾6.26吨。
常州市住建局建筑业管理处负责人王小平介绍,在建工地的垃圾中,最令人头疼的是由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组成的无机非金属垃圾,重量占建筑垃圾的48.9%,体积占比高达80.5%。由于价值低,以前通过外运集中处理,不但成本高,还经常衍生乱堆放、环境污染等问题。
常州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绿色建造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的实施路径,发布执行了全国首部绿色建造地方标准《常州市绿色建造评价标准》,全力打造绿色建造“常州样板”。针对建筑垃圾处理痛点,武进绿建区企业常州智砼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历时2年,开发出建筑垃圾减量化智慧管控平台和可移动分布式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就近就地处理建筑工地无机非金属垃圾,并全过程采集建筑垃圾数据,为建筑行业绿色建造可信数据库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基础信息。
作为全省首个“无废工地项目”,协同创新园在建工地设置了7个分布式收集点、2台移动分布式资源系统,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处理。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及中国建筑技术中心专家考察后认为,分布式资源收集利用系统项目为全国“无废工地”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引入分布式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后,垃圾处置成本下降约30%,整个项目可节省两三百万元,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建工地的项目总工程师陈俊杰介绍,系统投入运行后,大量难以处置的无机非金属垃圾经现场处理后,用于工地回填、垫层,替代灰土做道路水稳层等,节约了建材成本和运输费,减少了扬尘及碳排放量。“目前,我们工地现场处置的垃圾自用率达到90%,其余10%被附近工地采购,全部实现就地就近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