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北临长江,南濒太湖,跨太湖流域湖西和武澄锡虞两个水利分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条件等影响,洪涝灾害频发,是水利部确定的54个全国重要防洪城市之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做好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滚动修编与完善工作, 对支撑和保障新一轮常州市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依据常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我市于2014年起组织开展了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常州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规划范围及标准
规划以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为保护范围,按照周边水系特点和外围防洪工程现状,兼顾2015年新一轮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城市统筹发展需要,确定规划范围为:北至沪宁高速——长江大堤——北塘河一线,东至常州市界——三山港——武进港——采菱港——青洋路高架一线,南至太滆运河,西至中心城区边界,涉及武进、新北、天宁和钟楼四个市辖区,总面积约728平方千米,较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700平方千方米面积,适当扩大。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与“十三五”规划期限(至2020年)相衔接。。防洪排涝标准:常州中心城区为20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100年一遇。治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雨水管渠设计标准:一般地区采用2年一遇,重要地区提高为5~10年一遇;新建地区不低于3年一遇,改建地区不低于2年一遇。
二、规划思路及工程布局
本次规划统筹协调流域、区域与城市防洪之间的关系,依托流域、区域治理降低面上洪水位, 外围继续扩大北排入江的能力,城区内部按照现有骨干水系格局和防洪排涝分片治理布局, 扩大与区域骨干外排通道的沟通, 同时, 遵循“高水自排、低水抽排”的原则, 在充分发挥内部调蓄能力的基础上, 统筹提高分片排水标准,优化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和运行调度方案, 减轻区域与城市、上游与下游以及片区之间的洪涝矛盾。通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以防洪安全为重点, 综合考虑城市水环境保护、城区生态环境改善等要求, 巩固完善城市防洪自保体系,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防洪格局;与城市管网排水系统有效衔接, 达到与常州市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防洪除涝标准, 保障规划标准下建成区的防洪除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措施, 为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常州市中心城区骨干水系和地形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运北片、湖塘片、潞横草塘片、采菱东南片、西太湖片、沿江圩区6个片和其他地区(新港新龙地区、空港地区和武南地区),实施分片治理。
其中运北片:维持现状大包围格局,重点开展外河防洪堤达标建设,合理优化大包围节点工程运行调度,依托区域北排能力扩大,加快洪涝水外排,减轻京杭运河防洪压力。湖塘片:维持现状防洪除涝格局,进一步实施外河防洪堤达标建设和支河口门控制。潞横草塘片:纳入常州经开区、天宁区部分区域,东至三山港、北至北塘河、西至丁塘港、南至京杭运河。实施外河防洪堤达标建设和支河口门控制,形成片区统一防洪格局。
本次规划主要工程措施:推动剩银河、肖龙港、老桃花港等重要通江河道整治, 完成澡港河江边枢纽扩容, 并结合航道提升实施魏村枢纽扩建, 有效分流运河洪水, 减轻汛期运河高水压力; 加强采菱港、潞横河、草塘浜、机厂河等骨干河道治理, 扩大与区域骨干外排通道的沟通能力,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求, 对流域、区域、重要跨县及重要县域等骨干河道实施整治,、实施防洪堤防达标工程、分片防洪除涝工程,同时开展城市支流、圩区河网及排涝泵站重要水体治理保护等工程建设。
三、投资匡算及实施意见
规划工程估算静态总投资626474万元,包括堤防达标建设134911万元,河道整治工程354053万元,闸站工程97678万元,非工程措施费10000万元,不可预见费29832万元。投资不含征迁补偿费用。项目实施安排依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2017年至2020年,实施完成德胜河魏村枢纽改扩建和新桃花港、老桃花港、扁担河、采菱港整治等区域治理骨干工程;针对分片突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完善城市防洪工程;推进信息化工程和水文站网建设。2021年至2035年,全面实施各分片河道沟通整治,完成防洪排涝闸站新建、提升工程;完善信息化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建立现代化防洪除涝保障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