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 强化服务手段 我市水稻单产获得全省“九连冠”——访市农委潘云芳主任

发布日期:2011-11-2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又是一个高产年!据统计部门数据,2011年常州市水稻单产达到627.9公斤,比去年增产7.8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并继续排在13个省辖市的首位,实现了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的目标。11月28日,本刊记者就2011年全市水稻获得全省“九连冠”这一主题采访了市农委潘云芳主任。
  记者:潘主任,您好!今年水稻单产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可喜可贺。
  潘主任:谢谢,能取得这样的佳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尤其是今年水稻生产遇到了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前中期生长不理想,措施难落实,管理难到位,但在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取了多项应急管理措施,依靠科技创新和优质服务,最终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使我市水稻生产获得丰产丰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在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上,一着不让,脚踏实地,上下联动,全面推广普及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为水稻单产九连冠作出了新的贡献。
  记者:那能使水稻单产获得全省“九连冠”的关键是什么呢?
  潘主任:依靠科技创新,集成配套技术,大力推广新成果、新农艺是水稻单产获得全省“九连冠”的关键。
  记者:那能详细说说吗?比如能够连续九年水稻单产都能保持领先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潘主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良种。在江苏,素有常州稻子扬州麦的说法,这句话表明,在我省水稻生产中,常州育成推广的水稻品种在全省占有着极高的比率,对提高我省水稻单产和总产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我市紧紧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雄厚实力,大力开展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种子生产,建成了高效、便捷的种子育繁推一条龙服务体系,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高产良种。2011年,全市水稻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武运粳23号,种植面积达80.6%,搭配种植武运粳19号武运粳24号等辅助高产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全市采用统一供种,提高了水稻纯度和增产潜力,区域化种植带来了高效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普及率,为实现大面积平衡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什么是水稻单产保持领先的保证呢?
  潘主任:全面普及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我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淘汰了落后的手栽秧和直播稻,机插秧水平闻名全省。今年全市机插秧推广面积继续扩大,机插面积达100.5万亩,机插率79.5%,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压减直播稻面积4.25万亩,较上年压减了21.5%,进一步巩固了我市机插为主,直播为辅,淘汰手栽稻的水稻生产布局。围绕机插稻高产稳产这一主题,我们大力普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达98%。同时,在机插秧育秧方式上改革创新,快速推进以四替代即基质替代营养土育秧、硬盘替代软盘育秧、机械流水线替代人工播种、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替代普通插秧机为主要内容的育插现代化进程,全市新增乘坐式高速插秧机336台,播种流水线25台(套),硬盘50余万张,应用基质秧苗面积6万亩。
  记者:什么是确保水稻获得高产的保障?
  潘主任: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抓好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的基石,全市病虫测报人员立足田间实地调查,风里来雨里去,起早摸黑,不辞辛苦,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及时准确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组织乡镇农技人员情报会商,科学制定防治方案,累计完成植保监测报告36期,重大病虫害阶段性报告20期,通过《常州农林信息》下发水稻病虫防治意见5期,发送农务通手机短信15000余条,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黑板报等媒介及时准确的把防治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其次,大力推进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是我市植保的特色,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今年全市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补贴力度,新增高效植保机械1445台,累计保有量已达到6942台。市农技推广中心总结近几年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试点的经验,全面引导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种田大户等组建稳定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累计登记注册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了140家,通过典型引导和示范方辐射带动,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了60%。
  记者:什么又是水稻单产保持领先的有效支撑?
  潘主任:持续提升农田耕地质量。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区130个,示范面积11万亩,共制定水稻施肥配方4个,带动应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0万亩,占比95%。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亩均节省肥料2.6公斤,单产增加15公斤左右。二是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肥肥效长,培肥地力作用明显,全市通过实施商品有机肥项目,补助生产企业327万元,推广商品有机肥2.2万吨,应用面积11万亩。三是提高绿肥种植面积。冬季种植绿肥,开春耕翻入土后可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水稻田的基础地力,全市种植紫云英、蚕豌豆、黑麦草等绿肥面积4.5万亩,发放绿肥种植补贴资金198万元,惠及了37个乡镇的2.6万户农户。
  记者:那什么又是水稻单产保持领先的有力抓手?
  潘主任:开展高产增效创建工作。近几年来,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已成为我市应用和展示先进稻作技术和成果的重要阵地。今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创建工作,高标准建立了部、省级水稻万亩示范片23个、常州市级水稻超高产百亩丰产方25个,高产创建总面积达35.9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28.4%,覆盖了10.5万户农户,溧阳市和金坛市开展了江苏省整县制高产创建工作,武进区前黄镇和金坛市指前镇开展了农业部整乡镇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平均单产均超过了700公斤,百亩丰产方的单产超过了750公斤,攻关田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为大面积水稻高产树立了榜样,辐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记者:从这些新成果、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清晰看出,创造水稻单产九连冠佳绩并非偶然。吸收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强化科学指导,制订应急技术方案,时刻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常州市水稻单产持续保持领先的一条正确路线。潘主任,那能使水稻单产获得全省“九连冠”的有力保障又是什么呢?
  潘主任:国家政策扶持,财政有力支持,强化培训普及,提升服务质量,是水稻单产获得全省九连冠的有力保障。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是多项工作指导和综合服务共同作用取得的硕果,是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是对财政支农投入的充分利用,是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是对优秀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充分肯定。
  记者:您刚刚提到说的国家政策扶持是怎么一回事?
  潘主任:用好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农业生产政策实现了从质的转变。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纵向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横向覆盖了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等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从零散支持到系统支持的跨越,基本形成了促进粮食增产的完整政策体系。今年,我市在水稻生产上重点落实了水稻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三项惠农强农政策,累计发放中央补贴资金1.99亿元,补贴面积441万亩次,超过50万户农村家庭享受到了中央强农政策的实惠。同时,针对今年粮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气候影响,中央及时下拨了救灾化肥,我市共落实了近200万吨救灾化肥,为恢复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
  记者:关于财政投入,也请潘主任能详细给我们说说至今已经投入了多少?都是哪方面的投入?也让我们能充分了解一下整个过程。
  潘主任:加大财政投入,全面助推水稻生产快速发展。资金保障是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落实的重要措施。我市在贯彻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结合常州实际,逐年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助推水稻生产工作快速发展。从2003年起,市财政累计拿出近2.5亿元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水稻良种繁育、机械化种植补贴、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和高产创建等工程建设,仅在2011年,全市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200万元,农业重大科技支撑及成果转化专项1000万元,农技推广专项经费4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040万元,高产创建和植保专业化组织建设补贴经费350万元,地方储备粮经费450万元,粮食保险20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达到4640万元。通过强大的财政资金扶持,改善了全市粮田的排灌条件,提升了耕地质量,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农技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提高我市水稻单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那我们在培训方面做了什么工作?
  潘主任:强化培训普及,农业新技术快速进村入户。一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坚持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培训和踏田考察相结合,坚持邀请外地专家培训和充分利用本地专家资源培训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每一项关键技术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使科学种田思路落地生根、深入民心。2011年水稻生产期间,全市各级累计出动技术专家371人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5场次,培训农技人员1900人次,培训农民2.1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25万份。二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从年初的《全市种植业工作意见》、《全市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到各关键生育期的《一种就管技术指导意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等,在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相对应的技术指导意见,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并下发到辖市区和每个乡镇,引导基层技术把技术措施落实到田头,今年全市共下发技术指导意见15期,做到了环环紧扣,一着不让。同时,还充分利用便捷、覆盖面宽的农务通手机平台,编制了37条即时信息,累计发送近35万条手机短信,实现了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种粮农民的全覆盖,确保农业生产技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位。
  记者:为农服务也是一大关键,我们针对这项工作做了怎样的努力?
  潘主任: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水平。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才素质提升放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来抓,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技术培训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内容,开拓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推广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的服务手段和方法,今年共组织16次学习考察活动,参与考察学习的市县技术人员达到350人次,一支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农技推广队伍为水稻连年增产丰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我市紧紧立足科技入户、高产创建和农民培训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建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在科技入户工程中形成技术人员帮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帮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给了基层农技人员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高产创建工程中实施分村到人的挂钩负责制,每个农技人员分别挂钩1-2个行政村,作为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总负责人,帮助落实工作部署和技术措施,利用基层锻炼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在农民培训工程中使基层技术人员形成自觉的专家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紧迫性,使他们的专业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增强在农民群众中的技术权威性,确保技术服务有落实见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