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保障和文明标志,对于国土开发、区域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是宏观调控和配置资源的先行领域,是强市之基础、发展之动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交通紧抓发展机遇,创优争先、砥砺奋进,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常州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现正奋力开启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期,也是常州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机遇期。
《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并与《江苏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规划》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引导和支撑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加快建成全省领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交通发展先行官作用,以“五个发展”为原则,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和“四大战略路径”,阐明了基于战略路径下的交通发展策略、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指导我市交通发展,确定交通网络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投资的主要依据。
一、现状基础
(一)综合交通网络
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到2015年底,全市交通线网总里程达到10355公里(其中公路9010公里,内河航道1162公里,铁路183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19.4%。全市“三网两港”综合交通布局进一步完善,公路网化基本成型,铁路网“四横一纵”骨架型通道形成,高等级航道网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常州港吞吐能力大幅提升,区域枢纽地位有所增强,奔牛机场运力运量大幅攀升,空港产业不断发展。
公路网络基本成型,节奏放缓,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常州公路建设由改善公路通行条件向完善路网结构布局转变,基本形成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线,县、乡道为支线,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公路网络体系。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7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县联系通道即将建成。普通干线公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建设重点转向服务重点区域和加强协调衔接等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到乡二级、乡到乡三级、乡到村四级公路连通,金坛在全省率先创建“风情农路”,获得交通部好评。
铁路建设取得质的飞跃。“十二五”期间常州铁路建设效果显著,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营,宁杭客运专线于2013年正式通车运营。“十二五”末,常州市铁路运营里程达183公里,形成了“四横一纵”的骨架型通道。高速铁路占比达70%,面积密度29.4米/平方公里,位于全省前列。铁路复线率与电气化率均达到95%,城市生活圈大大拓展。
干线航道网骨架形成,水运大运量通道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共新增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91.4公里,全市达标总里程达117.4公里,省干线航道达标率达63.3%,新开工和建成的省干线航道里程在全省均排名前列。全市内河货运量常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的高水平,航道服务能力快速增强。
港口设施能力大幅提升。至2015年底,常州港全市拥有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857个,年综合通过能力9329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48万TEU。全年社会港口吞吐总量达到8984万吨,其中沿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620万吨,集装箱21.7万TEU。《常州内河港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常州港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启动,进一步推动港口规划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完善。
机场运力运量大幅攀升。常州空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为常州奔牛机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实现一类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航空基地建设不断加强,航线航班数量不断增加,安全和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1万人次(全省第三),货邮吞吐量2.6万吨(全省第四)。
目前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常州市枢纽城市地位有待加强。南北向通道资源缺乏,跨江联动设施薄弱;港口能力有限,对后方产业带动不足;机场发展久而不强,客源货源面临较大挑战。二是综合交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铁路、水运发展仍显滞后;专用通用机场等领域还是空白;服务于快速联系的公路通道不足,转型发展要求迫切。三是常州市域内一体化衔接仍有不畅。在常金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金坛与相邻市县衔接存在盲点,物流行业多式联运发展优势不突出,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优化。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刚性约束明显,存在资金筹措难度大、用地指标紧张、前期工作周期长等问题。
(二)公共客运服务
常州市“城际、城市、城乡”公共客运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城际客运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常州机场目前已开通国内航线20条,国际航线8条,重要贸易国家(地区)民航直达率达6.2%。市区形成了“一主四辅”公路枢纽站格局,公路运力中中高级客车占总运力的93.3%,出行舒适性大幅提升,服务人民群众高强度的出行需求,支撑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2015年,常州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9.2%,位列全省第二,市民对公交总体满意度达91%。常州的BRT建设示范全国,是首个获得詹天佑奖的公共交通项目,快速公交系统日均客流为31.4万人次,占常州公交日均总客流量的31.9%,成为全国BRT日客运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常州向地铁时代正式迈进。
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常州“市—镇—村”三级客运网络已经形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村公交100%全覆盖。低票价惠及160多万群众,获得国内首个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国际贡献奖。
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能力仍需提升。目前常州城市公交吸引力仍显不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公交在城市道路路权中的优先地位尚未建立,导致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难以提升;镇村公交运行的公路网络尚未完善,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支线公路缺少沟通和连接,技术等级总体偏低,部分路面没有达到镇村公交开通要求;农村客运站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农村客运站与交通路网、城市建设衔接不够配套,与城乡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客运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三)货运物流服务
“十二五”期间常州货运物流升级转型提速,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物流体系完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全市现已建成交通物流园区、中心30个,在建8个,逐步构建起“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物流体系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常州物流“易呼通”平台对接常州地区专线物流企业700余家,年交易额超2亿元。第四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国百兴物流信息网”也已上线运营。
货运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市共有5A级物流企业2家,省级交通物流基地11家,省级农村物流示范点16家。8家企业分获全省道路50佳企业、水路20佳和货运站场10佳称号。
现代综合物流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常州物流业缺乏统筹规划,物流基地(企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货运业跨部门、跨区域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在推动货运业发展方面,调控和引导抓手少、力度不够,货运转型升级进展不快。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明显。多式联运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组织环节还不完善,多式联运成本优势不明显。
(四)科技绿色安全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服务行业发展和公众出行的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依法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
信息集成应用不断深化。市级交通信息集成平台二期工程已通过验收,“智慧交通”一期工程列入“智慧常州”示范项目,溧阳镇村公交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列入江苏省智慧交通“232畅通网”工程。
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常州成为江苏首个实现“掌上公交”全覆盖的城市,96196交通运输服务热线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服务窗口,市、县全面建成出租车电话召车系统。
交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常州机场空港物流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信息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常运集团自主研发的GPS系统通过交通运输部信息中心检测,成为江苏省第二家达到《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的企业级平台。发行交通“一卡通”的技术和条件基本成熟,市区公交车已全部实现刷卡消费,刷卡使用覆盖率达到65%。
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安全生产。“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平安工地、平安港口创建工作,未发生因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深入开展道路旅客运输安全大检查等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武进公路养护应急处置基地建成投用。
依法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升。常州连续6年获“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称号,“十二五”期间市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建立“打击非法运营”长效管理机制并深入开展“内河港口管理基础年”活动,共取缔95个非法码头,有效打击和遏制了港口违法经营行为。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数据资源(尤其是铁路航空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完全共享和融合,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由于各业务应用系统未形成统一平台且系统间的接口繁杂,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缺乏,数据整合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行业管理依然存在事权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如港口方面存在管理部门、人员设置不足等情况,行业内缺乏系统的立法及标准规范;物流行业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分属不同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职能不明确,货运转型升级进展不快,适应新形势的治理能力不足。
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承担的债务无法化解,城际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交通项目公益性强,财务盈利能力弱,对社会资本没有吸引力,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土地、环保方面的制约作用也不断加大。常州市目前应对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的有效举措不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等方面压力依然较大。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常州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将长期并存。全市要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定位,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建设新江苏作出杰出贡献。当前形势下,交通运输要发挥先导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经济、产业发展汇聚起新的动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让常州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当好“先行官”。
(一)趁势而上,在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
紧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接轨上海自由贸易区,全方位参与国家战略,打开常州对外开放新局面。要求常州交通主动对接国家运输主动脉;结合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重点强化高等级航道和港口体系建设;提升与亚欧陆桥铁路大通道的衔接能力;加快建设与上海之间的区域城际铁路设施;完善物流体系,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取得新突破。
抢抓苏南现代化、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契机,全力提升常州综合交通运输品质。要求常州交通运输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交通运输与产业创新双轮互动;不断丰富交通运输内涵,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二)转型发展,积极面对新局面新挑战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创新,激发交通发展的新动力。新常态下,要求常州交通运输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产业经济发展后劲;充分挖掘综合交通的网络效益,实现交通运输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客运服务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高效率的运输需求,为常州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供服务和支撑。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挥先导作用,主动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常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城市化率已达到68%,已经步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在城镇化建设的新阶段,要求常州交通加强通道建设,促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锡常泰板块跨江融合发展;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路,主动引导城镇体系形成和支撑人口、产业集聚,加速实现城乡现代化,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
(三)找准定位,助推常州发展迈新台阶
倡导交通先行,助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践行人、产、城一体化发展。常州作为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要求交通运输发挥先导作用,加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常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集散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旅游交通,实现人口、产业、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交通建设与交通产业相互促进。
打造快捷都市,紧抓区划调整,助力东部加速崛起和常金一体化发展。抓住区划调整,常州市区范围扩大的契机,推进周边区域与常州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促进常州市区产业、人才、资金和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资源等向新城区转移、延伸和覆盖,逐步实现常州东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常金一体化协同发展。
建设生态绿城,发展绿色交通,彰显花园城市之美。“十三五”时期,常州的资源环境约束更为凸显,要求常州交通发展用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双重魅力诠释新时期常州城市发展的追求。要围绕“生态绿城”的建设理念,促进交通建设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融合;鼓励和引导集约高效的出行方式和运输组织方式,从运输源头上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分担比例;鼓励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提高货运物流集约化程度。
(四)锐意进取,交通率先现代化释内涵
建设“互联网+”时代智慧亲民新交通,以信息化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水平。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交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智慧交通的建设,以信息化促进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加强与互联网、云媒体等企业的合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出行全过程、全方式的融合。
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趋势,推进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常州要继续在交通运输改革方面走在江苏的前列,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中率先取得突破。要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清部门职责,明确交通运输部门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市场监管等分工,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重大变革;依靠市场的力量、运用市场的手段推动发展,加强交通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加快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全行业法治观念,树立行业核心价值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三、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省、市党代会重要精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抓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将常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枢纽城市,提升江苏中轴线发展城市首位度”的总体目标,以打造“精美常州”为抓手,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交通运输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和运输服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围绕四个战略、实现四个系统、贯穿三个融合”
围绕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打造区域枢纽城市战略,到2020年,建成具有常州特色、总体全省领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枢纽城市、产城融合、快捷都市和创新发展四大城市发展战略,初步实现“综合现代化”的基础网络系统、“零距离换乘”的便捷客运系统、“无缝隙衔接”的高效货运系统、“全覆盖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交通运输与常州区位优势及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引导和支撑常州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建设示范先行区。
1、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干线运营里程超过27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80公里,普通国省公路实现乡镇全覆盖;干线航道达标里程达到175公里,通航保证率达到98%;综合客运枢纽覆盖100%的县级城市,内部衔接进一步顺畅;港口能力显著提升,江海河联运畅达,区域组合港优势得到充分挖掘;航空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显著增强,通用航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公共出行服务
国际客运更加便捷,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民航直达率增加至14%,国际航线增加10条,航班频率每周达到600班次左右;城际客运更加集约舒适,铁路客运量占比提升至20%,1小时通达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95%;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平均不低于30%,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实现500米全覆盖,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不低于19标台,公交成为体面、高效、乐享的出行方式;城乡客运一体化,镇村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3、货运物流服务
甩挂、滚装等集约化的运输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货运车辆里程利用率达到65%;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厢式、集装箱车及专用车占营运车辆比重超过50%;海运专业化大型化船队建设取得实效,内河运输船型标准化率达到60%;城市共同配送力争成为全国示范,农村物流更加高效有序,建制村村邮站覆盖率达到80%。
4、智慧绿色安全
综合交通客运联网售票服务、出行信息服务县级节点覆盖达到100%,高速公路、干线航道船闸、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ETC覆盖率达100%;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比例达到40%;“常州行”用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公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小于等于2人/万车;水上搜救成功率不低于98%。
(三)战略路径
围绕枢纽城市、产城融合、快捷都市和创新发展四大城市发展战略,分配梳理常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重点任务。
1、完善通道、强化双港,打造枢纽城市
积极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等国家战略,通过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枢纽的功能提升,提升常州长三角枢纽城市功能。
2、设施引领、突出特色,促进产城融合
发挥基础设施先行引领作用,打造经济畅达的货运服务,努力构建广覆盖的通用机场体系及通用航空产业,紧密结合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契机,构建具有鲜明常州特色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城。
3、品质高效、一体均等,建设快捷都市
基于国际、城际、城市、城乡运输视角,以优化国际、城际快速交通、着力提升城市运输服务水平、注重地铁时代的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建设及城乡运输服务一体化为重点,以提供更优品质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保障为目标,为建设快捷都市提供有效支撑。
4、智慧先进、绿色安全,持续创新发展
注重智慧交通、绿色安全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运用,注重改革创新,完善法制交通保障,营造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全面保障常州交通持续创新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枢纽城市
1、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贯通中轴通道:全面推进镇宣铁路常州段建设,完成常宜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芜申线溧阳城区段、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常泰过江通道具备开工条件,开展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常州段、盐泰常宣铁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强化区域南北向通道和跨江功能,便利城市与苏中苏北地区联系,提升常州在区域中承南启北的作用。
优化沪宁、沿江通道:全面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段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东西向通道结构和功能,有效支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快推进沪鄂高速常州段扩建工程,建成南沿江铁路常州段,促进沿江通道多方式综合通道的形成。
2、提升江港空港双枢纽
(1)以功能提升为核心打造亿吨大港
以打造常州“亿吨大港”为总体目标,结合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结合常州长江取水口改移、夹江航道及德胜河航道整治,积极推进码头设施提档升级和港口岸线资源整合,推进港城协调融合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紧修编《常州港港口总体规划》,深入开展德胜河口门及幸福夹江建港情况研究,加强规划引导,拓展港口发展空间。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适时推进录安洲5、6号等沿江泊位、德胜河入江口门段码头群建设,加快推进金坛金城等内河港口作业区建设。
重视集疏运体系配套:提升海船直达靠泊能力,建设服务“亿吨大港”发展的高等级水运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德胜河、京杭运河等省干线航道的达标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集疏运体系,适时开展疏港铁路建设,逐步形成以江海河联运为主,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集疏运体系。
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完善临港物流园区布局,加快集聚流通加工、商贸交易、配载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多种增值物流服务功能,延伸港口产业链。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积极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融合,进一步提升常州港一类口岸的对外开放功能。
创新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提请在常州市级层面成立专门的港口条线管理机构,“两区一市”成立对应的内河港口管理机构或部门,加强对内河港口的监督管理。提请以拟建的德胜港区为试点,成立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有限公司开展港口建设,探索推行德胜港区开发“地主港”模式。
谋求港航船合作机制:积极配合江苏省区域港口一体化试点,加强常州港与泰州港、无锡(江阴)港的战略联盟合作。积极承接上海港口货种、航线航班转移,加强与长江流域港口、内河港口的合作,深化港航船货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常州港江河联运天然优势,构建常州江海河港口联动的运输体系,提升常州港整体竞争力。
(2)打造区域重要枢纽机场
打造华东地区民航重要国际机场:力争新开通至新加坡、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际地区航线10条,航班频率达到600班次/周左右,到2020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左右,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和航班密度与区域航空市场需求基本匹配。
打造苏南地区航空货运中心:开通东南亚、东北亚的国际货运航线,争取开通欧美等重要贸易地区的定期国际货运航线,吸引南航、中邮航、顺丰速运等大型快递企业入驻。到2020年,实现年货邮吞吐量10万吨左右,成为全国航空货运网络重要节点之一,成为连接东南亚、东北亚的国际航空货运的“中转港口”。
(二)促进产城融合
1、完善现代综合物流
“十三五”期间将以建设立足苏锡常,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实现常州国际货运便捷化、国内货运快速化、省内货运高效化、城乡货运一体化。
物流体系完善:完善“以物流园区为骨干、以物流中心为支撑、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三级交通物流基地体系。加快常州航空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建设,推进常州现代国际物流园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
强化综合物流:着力扩大港口物流及航空物流竞争力,促进港口物流转型升级,依托常州现代国际物流园,使常州港融入沿江核心港口,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提升航空物流规模,将常州机场打造成苏南地区航空快件的集散中心和地面分拨转运中心之一。
发展城乡物流:优化城市配送发展模式,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城市配送通道网络,布局若干个分拨中心,到2020年建设15-20个配送中心。支持农村物流发展,推进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新培育2-3个区域性、网络化农村物流示范项目,进一步推进村邮站建设,力争实现建制村村邮站覆盖率达到80%。
2、确立通用机场格局
“十三五”期,常州要抓住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支持通用航空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构建符合常州区域特色的20分钟全覆盖的通用机场体系。
完善布局:到2020年,初步建成通用机场布局网络,航空应急救援网络基本形成,实现20分钟航程覆盖全市域。开工并建成常州空港产业园通用机场、常州武进通用机场、江苏天目湖通用机场,力争开工建设金坛茅山通用机场,构建起全市通用机场的主骨架。
促进产业融合:与地方航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运营、医疗救护、运行保障、旅游开发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
3、构建旅游交通体系
为加快常州“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十三五”时期全市将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实现“快进出、慢游玩”。
创意休闲:形成以旅游轨道专线、城市轨道交通与BRT等大容量公交为骨干;特色公交、慢行系统等为延伸和补充;常规公交为支撑的三级特色交通体系,使游客能够在城市内尽情游览,打造常州创意休闲的城区新名片。
乐游常州:公共交通车辆进景区,在现有嬉戏谷、恐龙园、春秋淹城等旅游专线的基础上,利用旅游集散中心的平台提高换乘效率;加快推进上海迪斯尼乐园、东方盐湖城等新景点旅游专线的开通;推进澡港河等旅游码头开发,丰富特色旅游交通的形式;利用“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的契机,推进交通旅游信息平台建设。
4、引导轨道产业集聚
发挥轨道交通在常州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依托高铁维保中心拓展高铁产业链,加快有轨电车建设步伐,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建设高铁维保中心:以南沿江铁路建设为契机,打造常州东综合客运枢纽,全力争取江苏省高铁维保中心落户戚墅堰。整合今创集团、戚机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扩大维保中心辐射范围,形成从原料零部件、基建、机械、配套设施、运营与物流以及后续服务全覆盖的高铁产业链。
有轨电车产业:加快推进常州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建设进程,以此为依托,积极鼓励车体、电缆、动力装置等专利产品的研发、制造,使有轨电车成为常州公共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通勤、旅游等交通需求。
(三)构建快捷都市
1、对外交通体系的多样化
拓展国际航线,通达国际重要地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是常州市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目前,常州机场正初步形成贯通南北,畅达中西部的航线网络,逐步开通韩国、港、台、泰国、日本、老挝等国际(地区)航线。“十三五”期间,在丰富已通航国际(地区)航线数量的同时,陆续开通至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班,国际(地区)航线数量新增10条,航班频率每周达到600班次左右,核心腹地航空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
强化铁路基础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南沿江铁路常州段、镇宣铁路常州段以及武进、金坛、常州东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推进综合客运联程联运:积极联合民航、铁路部门推进客运售票系统联网,推进“一票制”客运联程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推进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往返、联程、异地等各类客票业务,逐步实现旅客运输“一个时刻表、一次付票款、一场旅行”。
2、市域快速交通的便捷化
推进公路快速化改造:加快推进国道312常州段、省道232、省道239等项目的建设实施,形成服务于市域快速出行的路网体系。
创新公路客运班线运输组织模式:支持企业发展定制班车、预约式个性化服务等交通运输相关新兴服务业态。针对春运流、暑运流、节日流、学生流、公务流、商务流、休假及旅游流的特点和要求,增设停靠站点及增开客运专线,满足各层次旅客的出行需求。
3、地铁时代公交的舒适化
公交层次化发展。轨道交通:建成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相关车站换乘设施配套完善。快速公交:规划B1(现状保留)、B2(调整)两条快速公交线路,共48.1公里。常规公交:围绕提高地面公交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市区公交线网,规划设置16条快线,共498.5公里。其中,调整提升12条,新增4条。设置85条主线,共1275.7公里。其中,调整57条,新增13条,现状保留15条;优化公交路权优先网络,每百标台公交车拥有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6公里;城市主干道和重要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设置比率达到26%。
服务水平提升。均等化:致力区划调整后的平等公交服务,争取常金客运公交化,运营统筹一体化发展。无碍化: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设期和运行期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供给保障。个性化:发展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多措并举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因地制宜发展公共自行车。
4、城乡客运交通的一体化
线网优化:进一步开放客运服务,淡化行政边界,打破客运格局分散、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等。开展城乡客运统筹一体化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公交、市镇班线、镇村公交的功能定位、线网布局、换乘体系、发展规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备、衔接顺畅的镇村公交基础设施系统,打造线路优化、层次互配、网络全覆盖的镇村公交线网运行系统。
品质提升:在保持镇村公交100%全覆盖基础上,提升镇村公交运行准点率,力争准点率提升至95%以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加快完善镇村公交网络,使农村居民乘车单次出行直达乡镇,一次换乘到达城区。建成1个三级客运站和60个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视情开通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以及毗邻公交,推进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
服务均等:结合区与乡镇间居民出行需求,推动城镇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行,实现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毗邻县(市、区)之间道路客运班线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革,促进城乡客运融入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加强城市公交线路和毗邻地区城市公交线路、城乡客运班线或镇村公交线路的无缝衔接。
(四)持续创新发展
1、高智慧的科技与信息化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完善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信息化应用,实现交通运输组织智能化、管理服务高效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掌上综合出行服务信息共享系统,重点推进建设集运营调度、信息服务、业务评价、企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实现“一卡通”各种交通工具全面覆盖;推广“一手机”理念,打造“互联网+”项目,包括“常州·行”移动服务平台和“掌上通”应用管理平台;绘出“一张图”,打造常州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张网”,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信任体系,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重点行动,依托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大型货运物流企业及货运物流联盟,打造常州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货运物流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推动驾培体系改革,继续探索建立统一完善的驾培智能化信息系统,建立全面覆盖的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建设全面协调的诚信体系机制,驱动驾培行业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抓住作为全国首个“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的契机,带动常州旅游业向现代化发展。
2、高循环的绿色低碳交通
着力提升绿色发展管理能力,推进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行业环保监管,推动绿色生态的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等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围绕“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提高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水平,提升行业监管能力”等五大重点领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利用、运输组织、智慧交通、创新管理等领域的试点,解决一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等难点,推进常州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全省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省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在2017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常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的、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3、高保障的安全应急系统
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建设,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监管规范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点加强公路、港口、航道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安全和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深化平安交通建设。保障营运车船尤其是城市公交车辆安全,严格维护检测机构的资格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大危桥改造力度;港口设施安保工作要达到国际公约规定,并加快港口航道引航装备、防台风设施的建设,加快应急锚地、避风锚地和危险品锚地建设,加强堤岸保护措施,加强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整合系统应急资源,研究推进应急基地、指挥中心和应急平台建设,实施交通运行监测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构建应急救助网络,合理布局应急运输装备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和危险品应急救援中心。建立公路紧急运力动员调用机制,依托骨干运输企业组建满足抢险救灾需要的应急运输保障车队,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水运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应急养护基地、内河水上预警搜救、道保畅通、船舶防污染四大系统有机结合的内河水上应急体系。建立重点港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港口应急处置和安保能力。积极探索航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
4、高效能的交通治理能力
从强化执法思维、改进行政执法、依法化解纠纷等方面,全面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建立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充分利用好作为全国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机关和行业作风建设,加强新闻宣传和政务公开,切实加快行业文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省委、厅党组关于加强行业党建的部署,扎实做好行业党建工作。
五、实施效果
“十三五”期间,常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继续维持并加大对管养、科技、人才、节能减排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到2020年,常州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将形成“三横两纵”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空港、江港两大枢纽港,六大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和四大通用机场布局,“一环五线”的市域高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三横两纵”对外通道:沪宁通道、沿江通道、宁杭通道、中轴通道、镇溧通道。
双核枢纽港:奔牛机场空港、常州江港。
六大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东站、武进站、溧阳站、金坛站。
四大通用机场:武进前黄、常州空港产业园、江苏天目湖、金坛茅山。
市域范围基本形成由快速干线、普通国省干线及县乡道等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普通公路网络。
交通运输与常州区位优势及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有效引导和支撑常州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建设示范先行区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领导,明确权责,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并强化与国土、发改、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建立重大项目间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
(二)资源保障
积极拓展交通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明确投资方向。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在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加大市级财政在建设和养护工程上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保障制度。二是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三是建立交通发展基金,加强基金管理,从发挥交通整体优势和提升系统效率的角度出发,用好现有各类资金,探索建立市级轨道交通发展基金。四是加快形成举债规范、融资合理、风险可控的长效机制。
强化交通建设用地保障。一是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保障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城际铁路用地指标提供支持。三是加强与国土部门会商细化交通建设规范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统筹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是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先进节地技术、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切实降低用地规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