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2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014109664/2022-0001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统计年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2022-02-25 公开日期:2022-02-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等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推进“532”发展战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6.6万元,增长8.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9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98.9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41.8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9:47.7:50.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826.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10.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1%,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74.1%。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8.1亿元,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569.7亿元,增长9.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8%。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34.3亿元,增长11.5%;企业所得税104.2亿元,增长13.3%;个人所得税32.6亿元,增长24.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1.9亿元,增长6.3%。其中用于教育支出、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与就业分别增长5.6%、7.6%、9.8%、12.3%。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83.7亿元,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156.4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2.0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18.6亿元,下降3.9%;渔业产值80.5亿元,下降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1亿元,增长4.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2.6万亩,增长1.2%。粮食总产69.5万吨,增长0.7%。粮食亩产487.3公斤,比上年减少2.7公斤/亩。其中水稻亩产624.0公斤,比上年增加1.8公斤/亩。油料总产量3.2万吨,增长83.3%;茶叶总产量2216.8吨,下降15.2%;水果总产量23.4万吨,下降1.5%。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3万吨,下降14.8%。其中猪牛羊肉1.7万吨,增长8.1%;禽肉3.6万吨,下降22.3%。禽蛋总产量1.6万吨,增长96.0%。水产品产量15.4万吨,增长7.5%。

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410个,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创成5个国家级产业强镇,拥有5镇10村共1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6家、市级70家、县区级251家;省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交易额)1003.3亿元,增长11.9%。拥有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32家,县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62家。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1252万人次,实现营收41.8亿元,带动7.2万户农户增收。全市涉农区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占比达27.0%,全年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0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4.8%,其中机械、冶金、电子、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8.4%、27.9%、21.5%、18.4%、14.8%、14.4%和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62.8亿元,增长24.0%;实现利润总额856.6亿元,增长22.6%。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5.7%,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分别增长71.4%、28.8%、24.1%和20.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1.9%。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08.0亿元,下降3.9%。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93.3亿元,增长8.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32.8亿元,增长2.7%。房屋施工面积13030.2万平方米,下降0.1%;房屋竣工面积4190万平方米,下降3.8%。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4.3万元/人,增长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1.1%,工业技改投入增长12.6%,服务业投资下降8.3%。按投资主体分,国有投资下降4.5%,民间投资下降0.1%,外商港澳台投资增长5.0%。高技术投资增长25.8%,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7.8%提升至2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0.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3.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0%,其中住宅投资下降3.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20.0万平方米,下降6.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42.6万平方米,下降4.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97.4万平方米,下降3.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22.6万平方米,增长9.7%。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0.4%降低至36.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4亿元,增长20.2%。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稳定,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4%,服装、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3.5%,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7.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3%。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迅速,全年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6.2%,计算机及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56.0%,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两类商品累计零售额增长85.2%。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17.8亿元,增长24.9%。其中出口2196.4亿元,增长22.3%;进口821.5亿元,增长32.4%。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1.3%,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0%,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1.0%。累计创成6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获评2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认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家,获评省级服务贸易基地2家。

全市实际到账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3.0%。新增协议外资项目数450个,增长30.1%。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93个,增长55.0%;超亿美元项目32个,增长52.4%。新增省级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3家,累计达26家。全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47个,下降31.9%,中方协议投资额5.4亿美元,增长51.4%。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1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3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4个,中方投资额9858.1万美元。

全市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7亿元,增长12.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320.2亿元,增长25.9%;实际到账外资25.1亿美元,增长9.7%;占全市比重分别为57.2%、77.6%和88.4%。5家园区被认定为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常州高新区被认定为首批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常州经开区、金坛开发区排名分别升至省级第4和第10,华罗庚高新区入围省级序列。省级国际合作园区5家,省级特色创新产业园区10家,覆盖率达90%。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5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1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60.2万辆,增长5.7%,其中个人汽车129.4万辆,增长5.2%。全年完成客运量3298.2万人,下降19.5%;客运周转量14.0亿人公里,下降26.6%。货运量16856.7万吨,增长4.4%;货物周转量319.0亿吨公里,增长12.7%。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292.4万人,增长29.6%;货物吞吐量2.0万吨,增长6.4%。港口货物吞吐量1.4亿吨,增长38.7%。其中常州港货物吞吐量5201.9万吨,下降4.4%;内河港口货物9052.6万吨,增长87.3%。“常西欧”国际货运班列全年开行10列。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54.5亿元,增长9.8%。邮政业务收入71.4亿元,增长7.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55.3亿元,增长10.1%;通信业务收入83.1亿元,增长11.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3.8亿件,增长17.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7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73.7万户;5G手机用户达到169.9万户,增长70.7%。互联网用户295.4万户,增长4.9%。开通5G基站1.1万个,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全年旅游总收入1057.2亿元,增长27.5%;旅游总人数6999.4万人次,增长36.0%。4A级以上旅游总人数4700万人次,增长34.2%。其中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接待人数817.4万人次,增长18.4%;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接待人数748万人次,增长23.5%。全市拥有等级旅游景区36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4A级景区11家,3A级景区14家,2A级景区8家。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31家,其中五星级宾馆7家,四星级宾馆13家。全市拥有旅行社212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23家。

八、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15.0亿元,增长6.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929.6亿元,增长11.0%。其中住户存款5652.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5485.7亿元,分别增长11.4%和11.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792.2亿元,增长14.9%。其中住户贷款3946.7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7844.0亿元,分别增长16.0%和14.5%。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80家,其中产险公司30家、寿险公司5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31.9亿元,增长10.3%。其中人寿险262.8亿元,增长12.2%;财产险69.0亿元,增长3.8%。保险赔(结)款支出50.5亿元,增长1.0%。其中人寿险6.4亿元,增长11.6%;财产险44.1亿元,增长12.9%。

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83个,资金账户总数158.9万户。证券市场全年各类证券交易总额32466.3亿元,增长27.1%。其中A股交易额27649.4亿元,增长34.2%;B股交易额6.5亿元,增长10.8%;基金成交额1759.9亿元,增长34.8%;债券成交额3050.6亿元,下降16.2%。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累计达8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累计达95家。

九、科技创新

全年完成专利授权5546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79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8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15家,增长16.7%。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81家,增长21.3%,高企认定数1048家,通过率50.4%。新增江苏独角兽企业3家、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21家、江苏省高新区瞪羚企业74家。

全年市级以上“三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988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816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295家,其中众创空间114家、孵化器135家、加速器46家。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中,获评B类以上的孵化器共36家,其中获评A类7家。

全年人才总量达145.5万人,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重大工程1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35人,入选省“双创团队”2个。全市引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10.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218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7万人、高技能人才1.9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70人。引进领军人才创业项目411个,领军人才企业达2967家。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32所,其中幼儿园398所、小学229所、普通中学168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普通高校10所。全年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120所,竣工投用61所,新增学位3.1万个。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21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24所、省星级高中1所。6所高职院校成为省“双高”建设单位,10所中职校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校。新增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家。创成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博物馆29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644.2万册);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电视用户71.9万户。梳理老城厢内外名人故居资源65处,公共文化新地标常州文化广场建成开放,常州图书馆新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读者超60万人次。建成32家“秋白书苑”,被《中国文化报》誉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常州模式’”。创作各类型抗疫题材文艺作品150多件,共有10部优质剧目上“云”展演。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三送”工程,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送”,送戏1035场、送电影8610场、送书5万册。

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含妇幼保健院)149家。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9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8人。拥有总床位3.1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含妇幼保健院)3.0万张。建成全市疫情防控管理服务平台,组建流调队伍1089人、核酸采样队伍1.4万人、环境消毒队伍614人,储备隔离房间10556个,核酸检测能力达30万单管/日。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省普惠托育机构10家,市老年病医院成为国家级老年友善医院。14家医疗机构建成互联网医院,全省率先实现三级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全覆盖。

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地2.3万个,其中体育场30个、体育馆40个、室内外游泳馆(池)231个、乒乓球房(馆、场)2842个、健身房(馆)1374个、篮球场(含三人制篮球场)3961个、城市健身步道2491个、全民健身路径6964个、其他体育场地4790个。全年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42.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3.9平方米。发展等级运动员178人、等级裁判员726人。承办国家级比赛10项、省级比赛32项,共有70名常州运动员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全市户籍总人口388.16万人,增长0.4%。其中男性189.65万人,增长0.2%;女性198.51万人,增长0.6%。户籍人口出生率5.7‰,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长率-1.7‰。全市常住人口534.96万人,增长1.3%。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5.0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19.94万人。城镇化率为77.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0万人,扶持创业2.6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95%以上。组织3.1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5.9万人参加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7元,增长9.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22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2元,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4: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079元,增长20.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021元,增长1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68元,增长2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医疗保健类上涨5.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5%。

全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9万套,基本建成1.4万套,新建、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9559套。28.2万平方米异地置换房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大板房”住户选房工作全部完成。累计发放租房资助36.2万元,发放购房资助986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3个,惠及居民5.4万户,完成率达104%。“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模式入选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相关项目纳入住建部优选典型案例。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3万人,增长3.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1万人,增长5.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0万人,增长1.0%。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6.6万人,增长7.2%。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40元,全市9272户、1.3万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1.2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21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5822张,收养人数10752人。拥有法律援助中心8个,接受法律咨询4.9万人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7%。全年发行福利彩票6.2亿元。

十二、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全年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64.4亿元。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溧宁高速与溧高共线段建成通车。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完成农路提档升级50公里,农危桥改造14座,金坛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进环太湖一体化“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路建设,构建60公里的“一线一环一带”四好农村路体系。

年末全市公交线路474条,增长34.7%;公交营运车辆3152辆,增长17.7%;巡游出租汽车3678辆,增长0.2%。全年完成公交客运量1.5亿人次,增长8.3%。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3条,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22处,改造提升16个公交站台,轨道交通2号线各站点300米内公交线路、公共自行车衔接率达100%。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818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88.4亿千瓦时,增长12.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8.2亿千瓦时,增长9.8%。城区自来水供水4.1亿立方米,管道燃气供气量17.4亿立方米,污水处理3.5亿立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212.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实施治污工程2722项,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357家。持续深化生态绿城建设,扩绿3623亩,建成6个生态安全缓冲区。累计拆除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6家,新增沿江绿地1000亩。依法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117件,侦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5件。

全市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下降8.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6.4%。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92.2%,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所有河流断面首次均达Ⅲ类,4条入湖河道首次全部达到省定考核目标。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平方公里,增长170.0%。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不变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