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2016年常州教育工作总结 |
索 引 号:014109488/2017-00094 |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
生成日期:2017-05-18 |
公开日期:2017-05-18 |
废止日期:有效 |
内容概述:2016年常州教育工作总结 |
|
2016年,常州教育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资源配置,落实依法治教,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进一步优化,为“十三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区域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201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88.06分,比上年增加0.66分,总体实现程度与全市规划目标相吻合。其中,“教育普及度”、“教育贡献度”和“教育开放度”实现程度均超过90%,位居全省前列。“学生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的五项指标,三项名列全省第一,两项名列全省第二。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得到相对保持。
现代化学校建设稳步实施。全市整体联动,积极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列入市年度考核重点建设项目52个,其中辖市区34个,市本级18个。截至目前,投入使用7个,在建38个,8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情况,配合规划部门与辖区政府完成天宁、钟楼、新北和武进共13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查,进一步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新增20所省优质园,13所市优质园,7所市特色幼儿园。专题调研全市学前教育工作,形成《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起草《常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常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质量评估细则(试行)》。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成332所学校的数据审核和监测报告。印发《关于开展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创建,制定建设标准,6所学校通过首届“新优质学校”评估。研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及测试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全面完成“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第二、三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截至目前,常州具有8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重点实施“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并投入使用10个,并于12月通过省级验收,打造了一批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实训平台。
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进。完成28所局属学校新一轮主动发展规划论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引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提升办学水平。完成《我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调研报告》,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39%(初中阶段100%由公办学校吸纳)。天宁、钟楼区被评为“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武进区教育局、金坛区教育局被评为“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工作意见(2016-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常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制定《关于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管理办法》,全年培育站共开展活动500余次,开设公开课218节,专题培训会104场。启动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53位优秀教师参与其中,40个乡村学校受益。
二、教育教学质量保持高位
教育教学保持前列。高考成绩在全省领先。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较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达80.56%;一本达线率较去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达26.31%。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我市共1281人报名参加省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率达37.6%。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保持全省前列。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67个、二等奖104个,总分位居全省第三;在省技能状元大赛中,获二等奖3个,总分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获“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分赛区优秀组织奖”、“2016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教师队伍不断优化。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教师工作坊、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等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参加培训134626人次,比去年培训总人数增长32%。专著《今天,如何做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初审。17人获评江苏省第十四批特级教师,9人获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8个集体获评省先进集体,27名教师获评省先进个人,4名教师推荐为第四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候选人。通过网络展示、全员考评等方式面向大市全方位辐射每一个名教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共评出优秀名教师工作室16个。70个市第四批名教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出台《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工作章程》。各学科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6名、二等奖8名,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获全国一等奖2名,省一等奖15名、二等奖14名,教师专业素养在全省赢得赞誉。组织各类教育人才项目评选,评选出8名市教育类突出贡献人才、6个教育创新项目团队、41名教育领军人才、37名教育管理拔尖人才,评选出全市首批中小学特级校长14名、高级校长18名、骨干校长15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科研水平持续提高。作为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在学业评价、非学业评价、学科关键能力测试等方面为全国实验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市教育局作为先进单位在全国评价改革现场会上作专题经验介绍。出版《数字化学习论》、《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和评价》两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共386节,提升了教师常态课的质态。与全国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合作研究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初步构建了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框架及有关资源建设路径。现有市级立项课题 305 个,省级课题239项,国家级课题36项,课题数量与质量均处于全省前列。中小学教师在省级论文竞赛中获得省一等奖44人,省二等奖86人,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取得新进展。新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市级16 个,省级12个,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课程基地72个,市级43个。在全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推进会上,我市6所学校作经验介绍,市教育局作为3个地级市代表之一作大会发言。完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派出45名骨干校长(园长)分赴全国各地名校(园)跟岗培训。顺利实施局属高中8100名学生通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我们爱科学”课程重建,制定出台《2016年常州市中小学“我们爱科学”活动招生简章》。11所学校被批准建立“真爱梦想中心”,至此,全市共有22个“真爱梦想中心”。领衔全国“真爱梦想”之《去远方》课程设计,并在全国梦想课程学校推广实施。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德育工作视频等3个项目受省级表彰,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全市11个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了年度比赛,61个项目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28个,世界冠军3个。顺利举办高中学校辩论联赛、高中学校模拟政协活动,3所高中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展示,获得了最佳提案、最佳团队、最具人气等多项大奖。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市教育局荣获省优秀组织奖,市一中获器乐类一等奖;民族中学在全国民族中学艺术展演中获声乐类一等奖;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唱团获省中小学艺术展演唯一特等奖,民乐团作为文化使者,出访多个国家,荣获全国少儿民乐比赛金、银奖,及最高政府奖“蒲公英”奖等奖项。成功承办多项省级体育比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夏令营等品牌公益活动。全市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联盟开始试运行,基地运行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四大门类20余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市级未成年人指导中心标准化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彩票公益金扶持乡村少年宫35家,扶持6类青苗计划专用教室。
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
综合改革更实。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协调好第三方评估机构做好学校主动发展过程性监测及项目实施指导。积极破解幼儿园教师编制瓶颈,出台《关于开展公办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公办幼儿园教师备案管理新模式。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绩显著。新增10个市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6个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全省共45个)。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项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0项市级项目。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全市15所学校顺利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及时推广依法治校先进典型。印发《常州市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面启动“七五”普法行动。完成全市50所市级平安校园考核验收工作,钟楼区被命名为省级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区,市教育局被授予“常州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优秀部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省级认定全覆盖,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信息化水平更高。积极推进“常州市数字化学习实验平台”、“基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教育云平台”、“常州终身教育在线”、“青果在线学校”等已建系统的应用。常州教师发展信息化平台项目成功立项。加快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项目,局属11所学校纳入2016年全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单位。全市各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访问总量达1762万人次,初步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全覆盖。积极拓展“青果在线”功能,网站访问量突破2000万,访客数突破900万,推进“青果在线”三期上线,资源总量达53900个,为常州地区40万中小学生提供了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全年累计完成培训教师19500余人。
国际化进程更快。进一步扩大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覆盖面,确认第三批试点学校37所,评出“首批常州市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16所。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读懂中国,理解世界——第五届国际理解教育论坛”上再次做经验分享。新增国际友好学校13所,国外友好学校数突破120所。AFS、YFU等学生使者项目蓬勃开展。“外教进课堂”项目稳步推进,再度被评为“美国青年教学使者(AYC)项目先进示范区”。推进孔子课堂建设,成功承办“2016汉语桥?汉风龙韵”等夏令营。开启与以色列教育合作交流,与以色列理工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旅商高职校初步形成“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与境外学校合作”的办学特色,刘国钧高职校探索为海外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常幼师与美国埃弗里特社区学院深化合作。
四、教育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彰显质量。重点培养省级职教名师,以名师领衔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新增3个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各职业学校由单个专业转向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新增2个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3个中职现代化专业群,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计培养三创拔尖人才200余人,受益学生5000余人,在第七届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获得5个一等奖。开展第七届常州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该赛事被团中央等四部委评为“中学中职科技创新示范竞赛”项目。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全国、全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5个、二等奖16个,总分进入全省前三。旅商高职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刘国钧高职校也被列入首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学校。
终身教育便民利民。在全省民生幸福“六大体系”建设监测中,常州终身教育体系名列全省第1位。常州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网络(GNLC)。天宁区、武进区分别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1个街镇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小巷讲坛”成为全国100个终身学习品牌之一,“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完成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工程和社区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两项重点目标任务。6个辖市、区100%完成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任务;成功创建省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示范基地2个;创建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14个(共计55个),全市完成率90%。
教育服务广受好评。“乐学龙城 教育惠民”影响不断增大。8所职校开展职教惠民培训,向教育培训机构征集了348个兴趣培训名额,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免费培训。“乐学龙城送教进社区”被评为市级机关第四批优秀服务品牌。依托常州开放大学及其8所分校,建成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开发社区教育课程500门,966次课被各个居民学校预定,“送教进社区”实现常州城区全覆盖。教育公益服务项目深受市民欢迎。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年免费培训学员 2100多人次,管弦乐团的“温暖回家路”公益演出在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滚动播出。截至10月,“青果在线学校”三期网站访问量近2000万,访客数突破900万。举办9场常州公开课。开展第九期、第十期“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公益活动,1900人次的教师参与导学,9400余人次的学生受益。“常老师在线”教育公益论坛尝试主题周模式,浏览量达70万人次。
五、教育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成了38个单位112个基层党组织网上接转系统中的设置与维护、以及近2800名党员信息入库,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组织10余次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提升了干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印发《市委教育工委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操作规程》等文件,进一步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下发《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提升机关工作效能。积极开展“党员义工365”活动,做好“百千万”老区帮扶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进中学生义工联盟建设,发挥各级工会、团组织、关工委及民主党派作用。
廉政建设抓好落实。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坚持挺纪在前,用好“四种形态”。围绕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在干部任用、招生考试、工程招标等领域,加大纪检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在全系统与市、区检察院组织开展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廉政共建活动,确保打造廉政工程、阳光工程。坚持从严治党,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意见》,对全市所有职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拉网式排查,通报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实效,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舆论环境不断优化。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网站等载体,健全立体开放的新闻宣传格局。全年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扬子晚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专题深度报道30多篇,《常州教育时空》全年编辑电视节目48期。在全国校园电视作品评选活动中,27个电视作品获全国一等奖。积极筹建常州教育博物馆,举办常州教育“搜城寻宝”系列活动。继续与“我是零零后”节目制作中心联合打造《E视界》,全年制播节目45期。常州教育微信进入“中国教育类微信影响力排行榜”管理机构类前二十强。常州教育网站新闻中心编发新闻稿件6000余条。全年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气会)3场,处理网络舆情543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