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索 引 号:014109429/2021-0005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市政府及办公室文件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发〔2021〕16号 发布机构: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
生成日期:2021-03-25 公开日期:2021-04-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常政发〔2021〕16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气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等能力和水平,结合实际,现就推进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加快科技创新,奋力开启常州气象现代化新征程,以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 “强富美高”新常州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适应需求、系统完备、功能先进、高质普惠、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时间达到45分钟以上,重点区域要素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常州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整体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到2035年,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增强,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效益和满意度显著提高,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智能网格预报更加精准,气象服务更加精细,气象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整体实力继续走在江苏前列。
  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完善《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全面纳入全市基层基本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完善气象、应急、消防、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海事等部门间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和预报预警联动机制。落实《江苏省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将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纳入网格化社会体系。加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
  (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开展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关键气象致灾因子研究,发展分灾种、定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影响评估方法和模型,实施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发布、防御、评估标准化。做好开发区、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保障海绵城市、安全城市、生态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规避城市发展气象灾害风险。加强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开展“互联网+”气象科普活动,创建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打造气象科普示范园。提升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常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和再传播管理。基于5G等新型通信技术,完善常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努力实现预警信息实时、精准、靶向发布。拓展发布渠道,实现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通信运营企业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机对接,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三、聚焦美丽常州建设,切实增强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六)完善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加强重点湖泊、湿地、沿江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完善溧阳“中国天然氧吧”监测系统。加强服务“美丽常州”建设的卫星遥感监测,开展基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生态基础参数反演,建立长时序生态气象历史数据集,建设国家风云卫星金坛校准站,开展卫星数据真实性校验评价。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与温室气体观测及服务,加强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完善常州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统筹优化全市大气成分监测布局。
  (七)强化城乡融合气象服务。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实现基于位置的精细化、定制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气象保障。构建部门共享的精细化决策服务一体化平台,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综合交通、污染防控、城乡治理、能源供给、全域旅游发展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直通式预警服务。规范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流程、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发展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提高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立融媒体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实现主流媒体权威气象信息发布,提高城乡服务的覆盖面、影响力、满意度。
  (八)深化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和新型观测数据在生态气象服务中应用,围绕长江、太湖、西太湖、长荡湖、大运河等开展生态遥感监测评估,进行蓝藻水华暴发气象风险预测预警,构建面向防灾减灾决策分析的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体系。强化部门联动、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开展PM2.5、臭氧等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影响、发生发展机理、预报预警及协同治理气象保障技术的研究,延长空气质量预报时效,提高准确率。探索建立碳中和潜力监测评估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碳汇—源实时核算和预报体系,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评估。加强重污染天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联动,提高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气象监测评估,联合开发针对主要景区、乡村旅游和花期预报等服务产品,助力常州全域旅游发展。
  (九)发展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农业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火等能力。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需求,建成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点。升级智能化作业装备,完善基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业务系统、决策指挥系统、空域申报系统和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队伍和过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四、加强智慧气象建设,大力构建高质量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制定《常州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确保探测设施安全运行和探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强化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气象观测业务向立体化、广覆盖、自动化、社会化方向转变,提高观测精度,增加观测要素。实施溧阳国家基本气象站搬迁,完成智能台站改造,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强大气垂直观测能力,完善全市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激光雷达等垂直观测网。围绕生态、交通、农业、旅游等发展及防灾减灾需要,增加城乡积雪、高架道路结冰、农业小气候和物候变化等实况观测设备。升级优化站网布局,填补湖面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盲区。探索商业化、社会化气象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存储业务流程。
  (十一)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一体化平台运用,升级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辅助系统和天气视频会商系统。完善以数值预报释用为基础的现代天气业务,强化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全面实现从实况到短临、中短期主要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数字化、网格化,时空分辨率明显提高。加强人工智能在台风、暴雨、强对流、暴雪等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中应用。开展全流程、全时效精细化预报检验,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
  (十二)提高气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升级改造气象主干通信网络,提升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完善高性能计算、信息存储处理系统,增强预报预警业务计算资源支撑能力。加强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优化气象基础数据库,加强智能判别在气象大数据中的运用。加强对气象信息的管理,制定共享目录,推进标准统一、开发共享、协同创新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提高气象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十三)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省内外气象系统、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合作,充分运用国家、地方和部门科技、人才政策,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人才资源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以解决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气象研究型业务,完善气象科技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推广应用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
  (十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骨干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用好现有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适用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培养机制。依托业务科研项目、创新团队、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带动人才培养,着力加强业务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加大项目、课题、培训的资助力度,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评体系,健全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措施。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健全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团队成员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
  六、推进气象科学管理,切实增强气象市域治理能力
  (十五)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强化气象服务的地方特色。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完善现代气象业务布局,进一步促进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主体向市级集中,智能观测业务主体向辖市(区)级下沉。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合理确定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完善与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十六)加强气象法治标准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预警信息发布等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建设,加强气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气象执法水平。加强气象标准宣贯,强化气象标准应用。
  (十七)健全防雷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各级人民政府防雷安全领导责任,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把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防雷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相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压实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雷电防护措施。
  七、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九)加强规划引领。各地要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结合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和气象防灾减灾实际,按照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定位,研究制定《常州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急管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工作有机衔接。
  (二十)加强政策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升。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气象领域可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和扶持机制。
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
2021年3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