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23-0005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生态环境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发〔2023〕23号 发布机构: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
生成日期:2023-04-17 公开日期:2023-04-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政发〔2023〕23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
  2023年4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省下达的《常州市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书》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23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色的“绿色示范”,全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0.0%,臭氧污染得到初步遏制;地表水国考、省考、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80%、92.2%和92.4%,国考、省考断面优Ⅱ比例分别达35%和47.1%,市考以上断面消除劣V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高质量实现太湖治理“两保两提”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工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5207吨、4856吨、3993吨、225吨。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提升,林木覆盖率达26.8%,湿地保护率达31.8%。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 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专项行动。按全市统一部署,加快编制市级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开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和编制工作,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等配合,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 持续开展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进钢铁、化工、建材和有色等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改造工艺和转型升级,全年培育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40家,切实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以能源、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印染、造纸、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达100%。(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全市基本实现散煤清零。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设多元化供气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煤炭尤其是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有序推进金坛区、天宁区、钟楼区、常州经开区等国家整县(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区建设,2023年新增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模5.6万千瓦。积极推动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二期、国能常州二期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大于50%。(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供电公司等配合)
  4. 加快构建绿色运输体系。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铁路、管道、水运等清洁运能。完成本港籍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计划和码头等岸电设施标准化建设、改造计划。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2023年港口岸电用电量不低于2022年。实施“绿色车轮”行动,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替代。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及国有企业,应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租赁车辆鼓励选用新能源汽车,用于相对固定线路执法执勤、通勤等新增及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选用新能源汽车;年内市区计划采购新能源公交车200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运营公交车现有总数的60%,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替换的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0%以上;巡游出租汽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邮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替换的车辆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环卫领域车辆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10%;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力争达到20%;民用运输机场除消防、救护、除冰雪、加油、应急保障及新能源汽车供给不充足情况外新增及更新厂内用车电动化比例原则上应达到100%;鼓励旅游景区使用新能源汽车;率先在短途运输、城建物流以及港口、矿场等特定场景开展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应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完成省定任务。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推广使用,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快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实现全覆盖。统筹谋划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市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局、常州海事局、常州机场、常州市供电公司、邮政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大力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完成4个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年度任务,加快推进9个重点行业“绿岛”、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33个工业片区整治工作。到2023年底,通过“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年底全市完成整治提升企业2000家以上,腾退土地空间2690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0100亩,亩均税收和生态环境指标得到明显提升。(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6.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落实底线约束、安全发展、节约集约等要求,建立健全全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机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相关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
  7. 积极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逐步执行绿色采购制度,到2023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80%以上。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引导,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逐年下降。严格市场监管,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用能用水器具,列入国家能效目录的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加强节能、节水器具的推广,积极引导群众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在售用水器具中列入国家水效目录的节水型器具占比力争达100%。(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水利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项行动。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及实施细则,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系列实施方案,持续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水平,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江干流断面水质全部保持Ⅱ类,主要通江支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金坛区、武进区开展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全国试点,溧阳市、新北区开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市发改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9. 推进固定源深度治理。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窑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或清洁能源替代。完成金峰水泥、天山水泥SCR超低排放改造及清洁运输整治。完成国能发电、富春江环保热电、加怡热电、大唐热电4家电力企业和润恒能源1家垃圾焚烧企业的深度脱硝改造。完成中天钢铁、东方特钢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2023年6月底前,按照“淘汰取缔一批、清洁替代一批、超低改造一批”的要求完成对全市所有102台生物质锅炉开展集中排查,并对其中44台生物质锅炉完成提标改造或清洁原料替代,确保保留的生物质锅炉达到规定排放标准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10. 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托江苏省重点行业VOCs综合管理平台,加快完善VOCs清单。按《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对首批182家企业、9家钢结构企业和375家包装印刷企业源头替代情况再核查;进一步排查核实2家船舶修造、46家家具制造企业清单,建立并及时更新管理台账,完成清洁原料替代工作;培育10家以上源头替代示范型企业;其他行业,重点对使用溶剂型原辅材料、污染治理设施低效的企业强化清洁原料替代,完成共计48家清洁原料替代工作,对替代技术不成熟的,推动开展论证,并加强现场监管。完成150项VOCs综合治理项目、183项VOCs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对188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和深度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完成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VOCs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汽油储罐开展综合整治,实现全市挥发性有机物储罐整治全覆盖。制定《孟河镇汽配产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133家企业实施分类整治,大幅削减现有VOCs实际排放量。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金坛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2个园区应成立LDAR检测团队,自行开展LDAR工作或对第三方检测结果进行抽查,定期采用红外成像仪等对不可达密封点进行泄漏筛查,实行统一的LDAR管理制度,统一评估企业LDAR实施情况,评估频次不低于1次/年。5月底前,对44个企业集群完成一次“回头看”。打造减排示范项目,2个以上有机储罐综合治理示范项目、1个以上大气“绿岛”示范项目。
  推动活性炭核查整治全覆盖。对照VOCs源清单,实现全市4504家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企业核查全覆盖,系统、准确、如实录入核查信息;完成621家以上涉活性炭使用企业的整改工作。2023年底前,完成所有活性炭问题企业的初步整改;在常州经开区先行开展试点,按照“绿链”建设要求,探索建立活性炭集中更换、统一运维、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11. 实施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加强扬尘污染防治,持续对全市63个镇(街道)、园区实施降尘考核,全市降尘不得高于2.3吨/平方千米·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工地、堆场、裸地扬尘污染控制。强化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加大工地在线监控安装、联网的力度。按照省有关规定,完善天宁区施工扬尘环境保护税应税污染物排放量测算工作。规模以上干散货港口力争实现封闭式料仓和封闭式皮带廊道运输系统全覆盖。年内完成启凯德胜码头皮带机建设项目。对城市公共区域、长期未开发的建设裸地,以及废旧厂区、物流园、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排查建档,并按要求采取防尘措施。落实工地、裸地和港口码头扬尘管控挂钩责任人制度。(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严格道路扬尘监管。强化渣土运输车辆全封闭运输管理,推进城市建成区使用新型环保智能渣土车。开展“清洁城市行动”,完善保洁作业质量标准,提高机械化作业比率,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干散货码头全部配备综合抑尘设施,从事易起尘货种装卸的港口码头实现在线监测覆盖率100%。加强柴油货车路查路检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强化集中使用和停放地的入户抽测。生态环境会同公安交管等定期开展柴油车排放路查路检,全年抽测数量不少于3000辆·次,秋冬季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不低于保有量的80%,对定期排放检验或日常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车、运营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车年度核查率达到90%以上;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机动车入户监督抽测,全年抽测数量不少于800辆·次;加强对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每月抽查率达到50%以上。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使用,消除冒黑烟现象。开展油气回收设施检查。加强对各类重点单位的入户监督抽测。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推动产生油烟或异味的餐饮服务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推行餐饮业服务经营者定期实施烟道清洗工作。推动重点管控区域内面积100平方米以上餐饮店(无油烟排放餐饮店除外)和烧烤店以及城市综合体、美食街等区域的餐饮经营单位安装在线监控,推动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及运行状态监控。组织开展2500家以上餐饮油烟整治项目“回头看”。至少打造3个餐饮油烟治理示范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加强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在秸秆禁烧管理中的应用,实施“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新增不少于50个“蓝天卫士”视频监控。(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烟花爆竹燃放管控,各地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禁止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市公安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配合)
  (三)深入打好太湖治理攻坚行动
  14. 实施洮滆两湖重点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两湖”创新区生态修举专项行动,开展长荡湖生态修复,完成溧阳市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改造(二期、三期)工程;推进溧阳市长荡湖保护范围内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完成溧阳市长荡湖退田还湖1099亩;继续开展金坛区长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完成3.6万亩水草维护及补种。开展滆湖生态修复,开展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年内退田还湖2.38平方公里;实施滆湖生态清淤工程,年内清淤150万方;持续开展滆湖“以渔控藻”生态修复工程,年内增殖放养净水鲢鳙250万尾以上。强化总磷污染控制,6月底前,完成洮滆两湖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实施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开展城镇污水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专项行动,理顺工作机制,加快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完善监管体系。提升城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6月底前完成上一年度城市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工作;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日,新开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40万吨/日;加快补齐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开展老旧管网排查整治,新改建生活污水管网85.6公里,建成14个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开展已建管网检测修复,检测管网180公里,修复管网109公里;推进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统筹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年内完成乡镇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工作;针对进水浓度偏低的乡镇污水处理厂,细化“一厂一策”整治方案,确保进水浓度稳步提升。(市住建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16. 实施工业污染防治提升工程。开展涉磷涉氟整治,完成全市1545家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建立和完善企业“磷账本”“磷清单”制度;6月底前,全面完成涉氟企业排查和档案建立。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分类整治工作。规范工业企业排水行为,年底前完成纳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监管范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生产废水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工业企业调查评估,完成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实施方案编制,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新建工业污水管网100公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17. 实施农业面源整治工程。加强种植业污染治理,完成2.7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完成6个试点改造项目,改造面积2600亩;全市国省考断面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50%面积完成直播稻转机插秧;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减少2.0%,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下降1.5%。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5.1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6月1日起,严格执行《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2/4043-2021),开展养殖尾水集中排放期监督性监测,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监管。(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和修复,依据《江苏省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及综合管控技术指南》,完成京杭大运河、主要入湖河流等重点河流及太湖、长荡湖、滆湖等重点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保护与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武进区雅浦港和溧阳市后周河生态缓冲带建设项目,生态缓冲带修复面积27万平方米。启动竺山湖生态清淤,年内完成150万方清淤任务。开展环境DNA监测,构建多尺度水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各辖市区至少建成1条江苏省美丽河湖,积极选树优秀案例申报国家级美丽河湖。(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按职责分工)
  19. 实施支流支浜整治提升工程。持续开展一级支浜消劣整治,完成113条一级支流支浜年度消劣整治任务,全面完成骨干河道一级支浜消劣;拓展支流支浜整治范围,将支流支浜消劣整治范围向入湖河道二级支浜延伸,年底前全面消除劣Ⅴ类。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太湖流域、长江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工作。开展全市支流支浜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2023年底前完成国省考断面所在河道一级支浜排污口排查工作,并开展整治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配合)
  20. 实施水资源科学调配工程。新孟河、新沟河引排水期间开展运行效果评估,协调推进建立新孟河引江、新沟河常态化水利调度机制,增强区域河道生态基流。加大德胜河、澡港河水利枢纽调水引流力度,改善城区河道水体流动性。推进新孟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新孟河两侧1公里范围排口及与新孟河直接联通的支流支浜开展综合整治,确保一江清水入太湖。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加强水系沟通,开展武南片区防洪除涝及畅流活水一期工程、老桃花港整治工程,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新北区)及综合配套整治工程年度任务。(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实施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推进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开工建设溧阳市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项目,完成金坛区、武进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新增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15万吨。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改造提升5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完成扬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建设,开展新北区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大蓝藻水生植物打捞处置,继续做好竺山湖、武进港等区域的蓝藻应急防控工作,加快滆湖、长荡湖、天目湖蓝藻应急防控能力建设。提高水生植物处置能力,年内开工建设金坛区、新北区2个水生植物处理工程。加强清淤淤泥处置,建设滆湖清淤排泥场5平方公里,建设竺山湖清淤排泥场0.6平方公里,全力保障湖泊清淤淤泥出路,将清淤淤泥固化用于复耕、鱼塘回填。(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深入开展船舶水污染物整治。落实港口码头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方案,确保生产生活污水依法依规收集处置。落实建设和运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责任,开展定期评估。港口码头设置的船舶垃圾和生活污水接收点纳入属地市政公共转运处置体系统一管理的比例提升至80%,各接收点设施“应用尽用”率达到100%,信息系统中辖区各类船舶污染物转运和处置比例达到95%以上。组织实施本地区船舶水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合监管制度,所属职能部门每年组织的联合执法行动不少于2次。新北区建成船舶含油污水预处理设施。(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常州海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23. 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
  (1)加强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强化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制定“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安全利用率核算预警机制,年底前完成当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加强对61家涉镉等重金属排污单位监督管理,动态更新涉镉整治清单。(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源头防控,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新纳入名录的单位在一年内完成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完成9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完成13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实施4个以上污染地块修复或风险管控工程,完成59个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核算,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安全利用核算。加快常州市土壤环境数据库建设,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保“一住两公”用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3)加强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摸清高风险遗留地块现状,3月底前,建立台账并上报,6月底前完成“两断三清”和残留物料、污染物处置工作,12月底前完成验收销号。分类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地块,6月底前完成制度性管控措施,12月底前,所有具备调查条件的高风险遗留地块需全部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不具备调查条件的地块,充分论证,明确提出下一步管控要求,对需实施工程性管控措施的地块,建立台账清单,并于11月底前上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4)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完成工业污染源、加油站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初步掌握重点污染源及周边环境质量状况。探索开展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和分类防控。结合前期开展的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结果,推动化工园区开展地下水详细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动态更新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依法加强排污许可管理。继续推进地下水国考点位环境质量达标工作,围绕9个地下水国考点位,以水质Ⅳ类和Ⅴ类的点位为重点,制定排查整治方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24. 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1)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15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以上。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运行管理责任部门,落实资金保障,继续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全市设施正常运行率达85%以上。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持续推动新北区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省级试点。(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参与)
  (2)深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压紧压实乡村级河湖长责任,督导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鼓励开展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和运行管护,整治问题小微水体800个。持续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工作,疏浚农村河道土方185万方。进一步动态排查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新发现的及时纳入清单管理,制订整治计划和整治方案。加强对2022年完成销号的62条黑臭水体的长效管护,销号后的一年内,组织实施单位应委托第三方开展一季度一次为期一年的水质监测。(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组织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在行政村公共厕所全覆盖基础上,加大人口较多、群众有需求的自然村公共厕所建设力度。2023年,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27座。持续推动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40公里。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示范引领工作,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9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城管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26. 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常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模式3个以上,打造具有新能源之都特色的无废循环发展产业链。危险废物填埋率降至8.5%以下。完善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处置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规范危废经营单位运行管理,提升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盐等危险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植物打捞工作,提升收集处理能力。引领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年内建成区新增“四分类”达标小区425个,建成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覆盖率不小于75%。建立规模养殖场巩固提升清单,推进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安装粪污集中贮存处理设施的视频监控,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制定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备案率98%以上。加强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涉农县(市、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 6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9%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市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22〕81号),落实国家调查、监测、评估任务,2023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对化工(石化)、医药、农药、印染、电镀、电子等重点行业以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等企业开展新污染物筛查监测。加强新化学物质登记环境管理,开展新化学物质登记执法检查,高质量组织完成本地区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等工作。结合本地区污染物特征,组织开展新污染物环境本底调查、重点行业企业新污染物筛查监测等监测调查研究,根据筛查和监测结果,制定本地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管控要求。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加强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7. 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专项行动。擦亮生态绿城品牌,加快推进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5个,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7个,争创国际生态学校7所。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到2023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市委宣传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保护专项行动。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做好全省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督查,完成长江沿岸三公里生态破坏问题整改。耕地面积同比不减少。新建矿山按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建设,生产矿山大型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不小于80%、中型矿山不小于70%、小型矿山不小于40%。实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开展1-2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生态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不少于2个,新建湿地保护小区不少于2处,完成造林绿化1.65万亩,建设、提升绿美村庄24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物种名录管理制度,突出抓好热点区域物种栖息地保护。围绕长江和“两湖”等敏感区域,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产品转化能力。编制常州市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推进录安洲长江鱼类栖息地与生态观测站建设,推进小黄山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长荡湖水生植物保护区生态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和预警,构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禁止国际航行船舶排放不符合规定的船舶压载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5%、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特有或指示性水生物物种保持率不降低。(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常州海关、常州海事局配合)
  (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0.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级总体部署深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开展常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聚焦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完善水流、渔业、森林、耕地、农业绿色发展、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审计局、统计局等参与)
  31. 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实施93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7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7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设施项目13项;环太湖有机废弃物收运处置项目6项;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处置利用设施类项目4项;工业绿岛项目8项;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项目24项;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建设项目5项;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项目7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建设项目2项。(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32. 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完善优化移动执法平台,建设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统一规划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按照市“一网统管”数据共享机制,着力推进资规、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数据互通;建设水污染源监控、水环境管理、水安全应急、水生态评估、水文化展示“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环境信息化监管平台。(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33. 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万博体育APP官方网_万博体育manbetx3.0和举报反馈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健全信息共享、案情互通、案件移送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办理力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创新,修订《常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打好噪声污染治理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年底前,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完成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布设、调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噪声投诉高发问题。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参与)
  34. 加大生态环境经济政策落实力度。对绿色环保、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规定实施差别化水电价、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落实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落实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措施。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将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落实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政策。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市发改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5. 加强公众参与。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点创新工作,确保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80%以上。加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策划实施具有常州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载体、平台、主题日或标识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大众普及和全民参与,确保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达8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参与)
  (七)切实解决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36. 认真抓好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省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交办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新一轮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严格落实问题整改销号制。持续排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开展问题自查自纠和整改“回头看”。完成省政府挂牌督办重点生态环境项目。按要求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任务。金坛区、武进区完成太湖东海局对洮滆地区水生态环境专项督察交办问题的整改。(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举措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落实党政同责,夯实一岗双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完善“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各辖市区各部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部署,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措施清单,及时调度各地、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各辖市区落实情况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2. 强化推进落实。各辖市区根据全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地方实际做好细化落实;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单位、明确资金安排、序时进度;严格工作标准,对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程项目,不打折扣、不作选择、不搞变通。加强帮扶指导,实现精准管控,精准治理。突出问题媒体公开曝光,及时整改销号。实施季度点评制度,完善督查、通报、交办、约谈等机制。
  3. 实施综合考评。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及相关细则,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考核。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对考核等级不合格的地区予以约谈和通报批评。对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不力、未完成环境保护重点目标任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附件:常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责任分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